新浪舆情通

敦煌沙漠防护林被指遭破坏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数据分析报告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01-27 点击数: 0
近日,一则题为《万亩沙漠防护林被毁敦煌防沙最后屏障几近失守》的报道引发社会关注。经济参考报的记者在调查后发现,曾拥有约2万亩“三北”防护林带的国营敦煌阳关林场,近十余年来持续遭遇大面积“剃光头”式砍伐,万余亩公益防护林在刀砍锯伐中所剩无几。报道还称,“绿退沙进、沙漠逼人”的情形已然显现。

当前,互联网媒体主导下的传播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网络舆论更加复杂多变。地方政务热点事件在全网传播过程中突发性、难控性等特点突出。基于此,政企舆情大数据服务平台新浪舆情通就事件热度指数、媒体活跃度、微博发布规律、信息行业/地域分布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在把握事件发展趋势和热点因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事件存在的舆论关切点、矛盾冲突点,并以此探讨当前公共管理的重点突破口。

敦煌沙漠防护林被指遭破坏,敲响地方生态保护警钟

近日,一则题为《万亩沙漠防护林被毁敦煌防沙最后屏障几近失守》的报道引发社会关注。经济参考报的记者在调查后发现,曾拥有约2万亩“三北”防护林带的国营敦煌阳关林场,近十余年来持续遭遇大面积“剃光头”式砍伐,万余亩公益防护林在刀砍锯伐中所剩无几。报道还称,“绿退沙进、沙漠逼人”的情形已然显现。

图片来自《经济参考报》新闻报道截图

“绿色长龙”被指变“绿色荒漠”,全网舆论升温

“在敦煌市区西南70公里的戈壁沙漠中,有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长龙’横卧在荒漠上”,2015年一篇题为《阳关脚下葡萄香 林场建设谱新篇 国营敦煌阳关林场发展纪实》(《中国果菜》2015年 第9期)的论文中,这样描述敦煌阳关林场。

然而媒体在2021年伊始曝光,这条“绿色长龙”被大片葡萄园取代,俨然成为一片“绿色荒漠”。舆论惊呼:谁在大肆砍伐阳关林场?

“沙漠防护林被毁”一事很快在全网范围内引起震荡,截至1月25日,全网相关信息高达67.89万条,信息量峰值达41.58万,网民针对此事的意见表达和情绪宣泄较为热切。

敦煌阳关林场作为一道防沙阻沙绿色屏障,若遭遇破坏式砍伐,无疑会带来一场巨大的“生态灾难”。随着@人民日报、@央证公开课等意见领袖相继发声,“防护林疑似遭到剃光头式砍伐”一事迅速升温,并由局域热点发酵成为全国性的热点。新浪舆情通大数据平台统计显示,北京、广东两地网民对事件的讨论极其活跃,江苏、浙江、山东、四川等地同样成为网民观点意见的“集散地”。

1月23日,@人民日报 发文质问:“欲守敦煌,先守阳关”,一旦阳关的绿色长城被毁,拿什么护佑敦煌?生态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综合账!

该条博文也引起了网民的情绪共鸣。“怒”是微博转发中出现频次最高的表情符号,重要的生态工程遭到破坏、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等疑点,刺激到网民的敏感神经,勾起网民的怒火。“泪目”“悲伤”“裂开”“心碎”等表情符号同样高频出现,防护林遭到破坏,让人十分痛心。

防护林的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若遭到大面积破坏性的砍伐,给区域生态功能带来的风险不可估量,况且生态恢复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

经济参考报的调查报道,触目惊心。网民“追查到底”“严惩”“给公众一个交代”“守护敦煌绿洲”的呼声更是不绝于耳。

官方通报调查情况,“防护林被毁”风波渐缓

1月26日,甘肃省通报“阳关林场防护林被毁问题”调查情况称,经过历年卫星遥感资料比对分析,2000年以来,未发现林地大面积减少情况;媒体反映的“2万多亩林地”实际上是林场经营管理面积。

相关调查情况通报说明后,舆论争议渐趋平息。观察事件在全网的敏感信息的变化,1月26日,敏感信息占比相较于前一天明显下降,为48.24%,官方通报打消了部分网民的疑虑。1月27日14时,事件的全网敏感信息占比再次下降至45.76%,舆论争议相对减少,网民情绪逐渐平缓下来。但需要警惕的是,全网范围内的敏感内容仍接近一半,处于中度敏感状态,不少网民对官方通报存疑。

例如,“甘肃通报敦煌防护林被毁调查”引发的热点词云中,“葡萄”是被提及较多的关键词,通过残次林改造的方式种植葡萄是否合理?葡萄是否是防风固沙林的适宜树种?不少网民仍对通报中的“葡萄园”问题产生疑问。此外,林场的“经营管理”现状、林木更新“改造”工作也是网民的关切焦点。

“敦煌防护林被毁”一事随着官方通报渐趋平息,但这一案例也给地方生态保护带来了警示: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透支生态换取短期经济效益的发展观,并不可取。



申请试用

为了确保您能够顺利通过申请,请您填写真实有效信息。客服人员将在24小时内与您电话联系,为您开通账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