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舆情通

县委书记名字被误写成“汪峰” 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数据报告

作者: 发布时间: 2019-12-30 点击数: 0
“我不是歌星”,12月27日,近日山东一位县委书记因为一份报告“怒了”,这也引发网友围观热议。12月11日,山东莘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向县委提交的一份报告中出现多处错别字和不规范内容,莘县县委书记王峰在批示时进行了一一改正。该报告中提及王峰名字时将其写成了“汪峰”,王峰在批示中写道“我不是歌星”。还有多处标点错误和相关人员签字疑似为复印体,都被王峰一一指出。

导语

“我不是歌星”,12月27日,近日山东一位县委书记因为一份报告“怒了”,这也引发网友围观热议。

事件回溯】

12月11日,山东莘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向县委提交的一份报告中出现多处错别字和不规范内容,莘县县委书记王峰在批示时进行了一一改正。该报告中提及王峰名字时将其写成了“汪峰”,王峰在批示中写道“我不是歌星”。还有多处标点错误和相关人员签字疑似为复印体,都被王峰一一指出。他批示道,“一张半纸的稿子,错误百出。我的名字都错了,标点符号都错了,让我如何相信你们的书面汇报”。

image.png

image.png

27日,@齐鲁晚报 等媒体相继报道此事,引起舆论关注。

29日,莘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徐凤华回应媒体时表示:当时正在外出不在办公室,这份总结汇报文件并未上交给他进行审查。拆迁办工作人员找到了县住建局的工作人员,用手戳代替了徐凤华的审阅签名。莘县住建局随即召开全局工作作风整顿行动会议,全体干部、工作人员出席会议,利用春节前1个月的时间,从严、从细、从深查找工作和个人层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image.png

【传播数据】山东本地网友更关注此事 怒意明显

根据新浪舆情通大数据平台的统计,截至12月30日,事件全网信息量达4408条,其中敏感信息占比达46.73%,舆论对该报告错误频出存在一定的负面情绪,对于涉事公职人员的工作作风表示质疑。

image.png

从信息走势图可见,27日齐鲁晚报等媒体报道此事后信息量上升,29日信息达到高峰,30日信息量有所下降,但事件仍被关注。

image.png

根据关键词云显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报告中,有多处“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县委书记”“名字”“王峰”写成“汪峰”,其本人无奈“批示”我不是“歌星”“引发”网友“热议”;此外,事件发生地“莘县”成为网友的关注焦点之一,部分舆论认为当地的“工作作风”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image.png

分析微博关注用户的性别比例,男性关注比例占比为80.67%,明显高于女性,这或与男性更关注政务类事件有关。

image.png

分析微博相关信息地域分布,可见“山东”本地网友发布信息数远高于其他地区,此外“北京”“广东”“浙江”等地网友也较为关注。

image.png

在事件传播过程中,@新京报@澎湃新闻 等媒体官博报道助力传播,@重庆检察 、@安宁检察 、@韩城检察 等检察机关官博亦关注此事。

image.png

image.png

分析微博情绪,愤怒情绪成为主流,占比近一半,可见网友对相关公职人员的工作作风表示不满;15.35%的网友认同县委书记王峰的工作态度以及批示中的语言风格。

image.png

【传播数据】舆论质疑相关人员工作作风 局长回应再遭质疑

莘县住建局的公文如此多的“低级”“错误”实属“不合理”,不仅遭到县委书记的批评,也引起了网友的“怒批”。大家在点赞王峰书记认真负责的同时,对莘县住建局的“敷衍”的工作“作风问题”提出质疑。

image.png

舆论认为此次事件体现了相关工作人员的漫不经心,而低级“笔误”体现了不严不实的作风问题。@人民日报 发文评论“如此‘以文件对文件’,折射出相关部门不抓落实,‘糊弄’督查,‘走形式务虚绩”的工作作风’。文件中低级错误频现,不仅暴露工作态度有问题,其本身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

媒体

观点

微信公众号“中央政法委长安剑

谁都知道,叫错别人的名字是一件非常失礼的事。更何况在公文中,保持所涉职务、姓名的准确体现着最基本的严肃性。工作做不好或许是能力问题,但连听取汇报领导的姓名都搞不对,至少表明了对工作的敷衍和轻慢。

新京报

“王峰”写成“汪峰”,标点符号“超编”,简直是自我曝光。县委书记“成歌星”一事的不同之处在于,政府部门慵懒、敷衍、草率的工作行为,是面向上级机关乃至地方“一把手”,这既有违常态,也有违常理。一张半纸的政府公文错误百出,应追究责任,更应透过个案探寻作风问题的成因。

长安观察

说白了,写错书记的名字,只是某些干部懒散到极致的折射。归根到底,是这些人眼里没有事业,心中没有群众。一份一页半的报告,都懒得认真看两眼,那下乡调研倾听民意能走心入脑?上级政策的上传下达、贯彻落实,能落实到位。

对于莘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徐凤华回应“外出不在办公室,这份总结汇报文件并未上交给他审查,是工作人员用手戳代替了他的审阅签名”,部分舆论觉得这一解释过于牵强,这也暴露了相关部门在管理上的漏洞。@北京晚报 评论“手戳效力一定程度上等同于签字,任由工作人员加盖,就不怕盖在别的地方吗?比文件出错别字更可怕的,恰恰是行政管理上存在的一系列漏洞。一把手在与不在,工作人员的态度竟然两重天,是在证明一把手的重要性,还是说明了管理不力、领导无方?‘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透过这句话或可以看出端倪。”

舆论反思

类似报告、文件中错误频出的事件并不罕见。某县人民法院的一份裁判文书,曾出现过7处书写差错,包括地名、姓名、性别;某县一则公检法联合通告末尾,检察院的落款和盖章,竟错把“察”写成了“查”;某区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文书,“4500万元转让款”写成“45000万元转让款”,“土地面积”写成“提到面积”,文字表述错误多达12处……

“低级错误”频频出现,提醒着有关部门,勘误不能止于文本,更要深挖细究。只有肃清懒散塞责之风,将混日子者清除出队伍,政风和办事效率才可能从根本上得以改观。

申请试用

为了确保您能够顺利通过申请,请您填写真实有效信息。客服人员将在24小时内与您电话联系,为您开通账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