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互联网媒体主导下的传播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网络舆论更加复杂多变。地方政务热点事件在全网传播过程中突发性、难控性等特点突出。基于此,政企舆情大数据服务平台新浪舆情通就事件热度指数、媒体活跃度、微博发布规律、信息行业/地域分布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在把握事件发展趋势和热点因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事件存在的舆论关切点、矛盾冲突点,并以此探讨当前公共管理的重点突破口。
近日,来自无锡的唐女士在网上发帖称,自己用汉服证件照进行婚姻登记时遭到拒绝,而民政局给出的拒绝理由是该服装像戏服。
唐女士称自己是一名汉服爱好者,此前她发现其他城市出现过汉服登记结婚成功的例子,于是和丈夫拍了汉服证件照,尺寸背景等都符合婚姻登记照规范。
这一话题经曝光后,“汉服照登记结婚是否合规”“该不该将汉服照登记纳入认可范围”等话题引起广泛热议。随后,民政局工作人员回应称,此前对“戏服”的表述不准确,年轻人追求个性化可以理解,后续是否会认可汉服证件照形式,还需要研究。
汉服照登记结婚被拒,舆论争议“是否合理合规”
新浪舆情通大数据平台统计显示,3月1日至3月3日,事件在全网引发2.97万条相关信息,且事件传播过程中以微博平台为主要舆论场。统计显示,微博上网民的原创微博占比高达43.35%,各方观点的博弈十分激烈。
有人认为,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在没有违反公序良俗的情况下,民政局应准予使用汉服照登记结婚;也有观点表示,结婚证是有法律效力的证件,汉服照登记结婚不够严肃。
@中新经纬 发起“你认为穿汉服登记结婚合理吗”的微博投票,截至3月4日10时,1.1万微博网民参与投票,其中认为“合理”的网民有7817人,占比71.06%;此外有3829位网民认为“穿汉服登记结婚不合理”。
事实上,民政部发布的《婚姻登记工作规范》中,并未对结婚登记的着装提出明确统一的要求。那么拒绝办理的理由是为何?个体对结婚证照片的审美需求应该被满足吗?
汉服之美能否进入公共领域?多地表示“允许汉服登记结婚”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钟情于汉服这种独具魅力的服饰,汉服文化在中国城市年轻人中也形成一股新的风潮。汉服之所以成为新的穿衣“时尚”,不仅在于它的工艺和美学,爱好者们更是将其作为文化自信的一种展现。
“穿汉服登记结婚被拒”一事发酵后,有网民敏锐的捕捉到“传统服饰还未广泛的进入公众认知”的信号,并以此提出:汉服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不应仅仅被用于小众领域的私人娱乐,还应合理的进入公共领域。
如@红星新闻 【#民政局回应拒绝新人用汉服照登记结婚#:此前没有先例,还需要研究】微博评论区中,有观点提出“汉服应该得以发扬”。
但也有网民提出异议,如在媒体人@-伊非- 看来,“政务有制度,行业有行规,传统文化物不该被乱用,汉服之美也需要适当合宜。”
“汉服照登记结婚”是否适当合宜呢?事实上,在制度层面对结婚登记照无太多限制的情境下,已有不少地方的网民顺利拿到了“汉服结婚证”。
3月3日,西安市雁塔区民政局工作人员表示:用汉服照登记结婚并不影响领证,但结婚证以后可能会用于各种部门使用,还需要新人考虑清楚。
随后,武汉、南京、成都等多地民政局也进行表态:在遵守基本的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允许汉服照登记结婚。
公众的个性化需求如何解决?舆论期待公共服务创新
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年轻人追求彰显个性的行为会越来越多。需要看到的是,此次事件并不仅仅涉及“使用汉服的合理边界”,大部分相关话题还集中在“社会”领域,相关服务部门能否看得见、跟得上社会公众的创新需求,也是舆论积极关切的焦点。
新京报 在评价“汉服照登记结婚”一事时就提出,行政部门的“按规办事”与社会对个性、开放的追求,是存在张力的。平衡之道,关键在于相互“磨合”,形成良性互动,让相关制度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而具体的执行又保有起码的人性化理念和弹性空间。
红星新闻 的观点同样引人深思:“民政局婚姻登记处,本质上是一个服务部门。既然是一种服务,就不应一成不变,而有必要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在规定的框架下不断优化自身的服务方式,以让更多人满意。或许,在常规的‘果断拒绝’之外,还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因而相关服务部门和工作人员在依法依规办事的同时,不妨跟上时代,正视民众的合理需求。后续无锡民政局的“研究”如何,社会也正期待着一个得当的结论。
为了确保您能够顺利通过申请,请您填写真实有效信息。客服人员将在24小时内与您电话联系,为您开通账号!
联系我们